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对于华夏儿女来说,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的河,还是一条文化的河、精神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已是重大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山东义不容辞的责任。黄河元素、黄河特色如何在山东文化中更加鲜明?关键在于找准黄河文化与山东地域文化的交叠之处,对其深入挖掘、充分整合,推进黄河文化与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紧密融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把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竞争力。
山东沿黄各地市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锚定“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总体目标,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做深做实黄河文化“两创”,舞出了一条百花齐放、斑斓多姿的黄河文化“彩带”。
“山”“河”一体让文化活起来用起来
世界文化遗产4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3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不可移动文物近1.7万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1处,A级景区622处,旅游度假区13处。泰山、曲阜“三孔”、“天下第一泉”“黄河入海口”等享誉海内外……这是山东沿黄地区的“文化家当”。
2021年6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其中8条线路与山东相关。黄河和黄河文化与山东的渊源,可见一斑。
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孕育了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是黄河文化发展伊始的主要形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黄河文化在齐鲁大地又衍生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包括农耕文化、治黄文化、移民文化、农垦文化、航运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容,并与齐文化、鲁文化、泉水文化、泰山文化等山东地域文化交融在一起,成为山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突出山东特色和比较优势,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把黄河文化与儒家文化、运河文化融为一体,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上“融为一体”的表述,为打造黄河文化的山东品牌,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泰山、黄河、孔子的‘一山一水一圣人’,体现了黄河文化与山东地域文化有机结合的巨大潜力。”省政府研究室特邀研究员邱青森认为,沿着这一条文化枢轴,就可以系统地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让黄河流域的古滩、古树、古河道、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真正地活起来、用起来,提升山东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能力,发展黄河的智慧旅游、夜间旅游,打造黄河文明的寻根之旅等旅游线路,带头讲好黄河的故事。
打好黄河文化这张牌,山东扎实做好文化资源方面的研究、整合与规划,为有机融合夯实理论基础。开放式编制《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把开展黄河文旅资源调查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统筹规划布局,兼顾现河道与故道、干流与支流、城市与乡村,突出资源富集区,构建形成以黄河沿线为主轴、以鲁北汉宋故道、鲁西明清故道、鲁中汶河谷地等三条支线为依托,以黄河入鲁片区、汶泗片区、济南片区、黄河三角洲片区等四大片区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带动沿线9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省沿黄9市已共同成立山东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通过共商共建、共创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构建合作机制完善、资源优化配置、发展活力强劲、带动作用显着的区域黄河文化旅游发展共同体,整体打造山东黄河文化品牌。
各施所长演绎多彩“黄河故事”
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己任,山东沿黄各地市深挖细挖各自黄河文化资源,上演了沿线“一路守护黄河文化”的精彩故事。
“黄河入海处”是山东在整个黄河流域的突出特色,也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抓手。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在承办2021全国休闲度假大会中,打响了“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黄河流域文化交流展示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先行区。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沿黄地区与许多革命老区存在相互交叠之处。这些地方充分挖掘山东革命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文化旅游经典景区,开展红色旅游节庆纪念活动,形成独具山东特色的“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体系。
滨州作为渤海革命老区的腹地,该市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跻身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一同入选的还有济南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鲁西南战役纪念系列景区以及德州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等。聊城市根据刘邓大军渡河的真实故事创排了现代京剧《一个木箱》、杂技情景剧《强渡黄河》,再现血与火燃烧的峥嵘岁月。
从历史角度看,山东沿黄地区拥有包括200多项非遗项目在内的丰富黄河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山东黄河文化特性。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也是打造黄河文化山东品牌的重要抓手。
在德州,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构成了地域文化主脉,德州市不断强化对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和传承弘扬,努力将黄河打造成“文脉河”,通过建设中国黑陶博物馆、黄河文化展厅等设施,丰富黄河文化的表现形式,发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聊城市阳谷县寿张镇挖掘创作的《阳谷寿张黄河夯号》,表演队由9位平均年龄逾70岁的老人组成,生动再现当年抵御水患筑堤打夯的火热场面,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孕育了以非遗为主要内容、以“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为品牌的多彩地域文化。沿黄河现行河道密布着牡丹传说、商羊舞、曹州面人、鄄城砖塑、鲁西南织锦技艺等1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河故道则孕育出曹县柳编、曹县江米人、鲁西南鼓吹乐、山东落子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波澜壮阔的黄河滩区大迁建,已成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滩区迁建为原生素材的新版吕剧《一号村台》2021年10月份完成首演,反映了滩区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终于建成大村台,实现了安居梦的动人故事。
山东沿黄地区名胜古迹众多、文明成果丰富,自然老化和破损等问题突出。这方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被着力加强。
目前,鲁国故城、大汶口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曲阜“三孔”、泰山建筑群、济南明府城、定陶汉墓等重大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积极推进。
因为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等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济南市章丘区成为东方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鲜明地标。近年来,章丘以文旅共生共融理念,保护开发洛庄汉王陵遗址公园、龙山文化博物馆、七星台齐长城等历史遗址和朱家峪、三涧溪、三德范等历史文化名村。“济南现已基本完成了济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确定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等重点内容。”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郅良介绍。
在黄河故道、防洪河道、岗丘堌堆、防洪堤坝等遗址遗迹活化利用上,多地也各有侧重、“软硬兼施”。
东平湖治水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留下了众多的水工程,水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菏泽组织编制《菏泽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题规划》等,串联东明、牡丹区、鄄城、郓城、曹县、单县6个沿黄河和沿黄河故道县区,充分挖掘沿黄、沿黄河故道资源,建设黄河滩区迁建纪念馆、黄河记忆博物馆、黄河非遗馆等一批主题展览展示场所。
为推进山东黄河文化建设,大力弘扬黄河河工文化与沿黄流域文化,山东黄河河务局持续推进黄河文化与治黄工程融合互促,努力打造山东黄河文化传承线,搭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载体,确定了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陶城铺地理标志文化园、南坦“红心一号”文化广场、泺口黄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艾山卡口地理标志文化园、黄河河口法治文化主题园等18处“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南坦“红心一号”文化广场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简单陈列,到讲好藏品背后生动的故事,在不断优化升级的观展体验中,厚重多姿的黄河文化款款走来。
淄博市高青县通过把黄河文化的“静态展示”打造为“活态传承”,打造以述青藏古、大地黄河情等10家民间博物馆为代表的黄河博物馆群,定期开展文化讲座、非遗展演、历史研学等活动,创新讲好黄河故事,实现黄河文化与景区景点的融合发展。
在位于德州市齐河县的黄河国际生态城内,一座黄河文化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留黄河地质、黄河治理、黄河历史变迁、黄河红色文化等展示内容,建成后将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软硬兼施文旅融合塑好口碑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山东的落实推进动作,突出体现为“软硬兼施”。
硬件过硬——充分发挥沿黄大项目、大景区、大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文旅产业规模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
山东建立黄河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库,储备入库项目200余个,计划总投资超过5700亿元。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微山湖进入创建国家5A级景区预备名单。建成尼山圣境、德百旅游小镇等一批黄河文化旅游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聊城高唐书画文创产业园、济南章丘明水古城、菏泽郓城水浒好汉城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济南宋风古城、东营天下黄河度假区、泰安演艺秀都等一批省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大力丰富沿黄旅游产品供给,重点打造了儒学研学之旅、黄河记忆乡愁之旅等7条黄河精品旅游线路。
软件不软——打好“服务牌”,大力推进沿黄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和游客体验。
通过完善黄河干线旅游交通设施,推进黄河大堤旅游公路建设,山东着力打造高标准、有风格的特色景观道路。制定沿黄自驾车营地建设标准,结合沿线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乡村旅游特点,规划建设综合性旅游服务驿站。“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于2021年4月29日上线运行,沿黄重点景区全部接入,文旅消费智慧化、便捷度进一步提升。
在加强黄河流域省际交流合作方面,山东也是动作频频、亮点迭出:济南市发起成立“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城市共同体”,山东文博会设立沿黄特色文化产业联展和沿黄文旅产业峰会,“黄河非遗大展”列入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全面展示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成果。
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山东在走深走实文化融合、文旅融合道路上,坚持高位谋划、高点起步、高效推动,下步将针对黄河精神提炼和黄河文化展示环节偏弱的现状,着重发力、破题推进,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事业中,不懈努力持续贡献齐鲁力量。(联合日报记者 李明志)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