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 本报记者 王原 于国鹏
由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新发展格局下儒学的传承创新与使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学术研讨会”日前举行。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旨在进一步学习、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深入研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更高水平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使命。
线上参会的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陈来表示,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以文明互鉴为中心的文明观,全面确立了新的文明观的体系框架,明确提出了新的文明观的主要观念和中心论,这也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为基础的文明观,代表性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于当今时代的深刻意义和独特价值。对于这个新的文明观的丰富内涵,陈来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文明多样性提供丰沛动力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第一次向世界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提出了新时代的文明观。在这次演讲中,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可以说是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文明宣言。此后,习近平主席又在多个场合对这个文明观作了重要阐述,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也不断扩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个专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收入习近平主席2019年5月15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时发表的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这个演讲全面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
此前,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指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这些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实生物”思想的重大发展。“和实生物”的思想认为,不同的事物调和是事物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相同的事物单纯重复或者是相加不能够生成,也不能发展,所谓“同则不继”。差异性的存在是生成发展的根本前提,比如说五行认为,不同的元素材料相互配合才能生成一切事物,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和而不同”的原理。反对单一性,主张多样性是繁盛发展的根本的思想,应该说是一种真正的古老的智慧,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和态度。这种观点是强调要有不同的要素来配合、来调和,其结果远远优于单一性,因为单一性只能阻遏生成发展,而不同事物的互补配合才能生成繁盛的新的事物。这种思想主张差别性、多样性是事物存在的前提,而不是生存发展。差别的多样性的调和是生成发展的根本条件,这样一种辩证的思维在孔子以前已经发展了,后来成为中国哲学固有的崇尚多样性的思想资源,新时代的新文明观正是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体现,也可以说是新文明观的哲学特色。
交流互鉴才能群芳竞艳
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强调,“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同时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这些内容不是讲历史,所强调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不是在陈述历史现象,而是具有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意义上的一个论述;不是要强调或者陈述文明交流的自然事实,而是一种对文明交流的自觉和强调。在这种自觉里面,特别强调的就是——多样性是文明发展的基础,自觉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动力肯定有好几种,但是自觉的文明交流互鉴可以推动文明的发展。这样的观点如果和西方学者或者政治家的文明观相比,必须清楚一点,在论及文明间的关系时,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文明交流互鉴,指的都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而不是像西方学者往往关注的那种战争入侵、军事征服所带来的一种文明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新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观,是一种明确的和平导向的文明观,是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是与以冲突为导向的那种文明观根本不同的。这也是很有针对性的。
实践努力要有人文基础
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习近平主席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再次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并为此提出了“四点主张”。
在这个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主席的阐述更加详细,而且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把文明互鉴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这个提法也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关于这一点,习近平主席在这次演讲中同时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为什么需要文化文明的力量呢?文化文明的力量在这里面处于什么地位?这个论述需要放在人文基础层面,要结合人文基础的概念来理解。
今天,世界面临国际秩序、国际关系的调整。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也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中国提出建立以坚持公正合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为理念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民主化。显然,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的力量,也需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的改进调整、民主化;既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作出努力,同时都需要以一种人文理念作为基础。这正是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文化文明的力量。文化文明的力量,要有人文理念做基础,这个人文基础最明显的就是一套新的文明观。如果没有这样一套合理的文明观作为所有这些实践的人文基础,包括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内,经济科技力量都很难实现。
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
坚持和拥抱文明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互鉴就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前进。互鉴的前提就是对于差异性的肯定,而不是对于差异性的排斥。
201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时指出,“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见,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和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应该少一点骄傲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坚持和拥抱文明多样性的思想。这个思想表达的立场很明确,反对文明的一元化,反对文明冲突论。文明冲突论的基础,或者说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文明冲突论的哲学基础,是以强调“同”的一元论为基础的,而文明互鉴论和文明冲突论不一样,文明互鉴论是以“差异”为基础,强调“和”的一种多元论,不是强调“同”的一元论。“和”的多元论的基础就是多样性,承认拥护多样性,拥抱这个世界的丰富多样。
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
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的以文明互鉴为中心的文明观,在具体内涵指向上更多强调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
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外学来的科学真理。”
在这方面,习近平主席还作过多次重要论述。
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阐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呼吁“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指出了一条人类文明和谐共生之路。
在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
此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这些讲话强调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不仅为了多彩和丰富,在实践上有明确的政治内涵,就是要超越文明隔阂论,超越文明冲突论,超越文明优越感。
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习近平主席所阐明的文明观,特别强调平等、包容,充满了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这方面重要论述的针对性是很明确的,既指出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文明关系最主要的阻碍所在,也指明了用来化解这些阻碍的文明态度和文明观。
面向未来要以史为鉴
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对希腊进行访问之际,在希腊发表了题为《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和希腊应该挖掘古老文明的深邃智慧,展现文明古国的历史担当,共同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于怎样才能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的治理思路,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使用了“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典故,给出了答案。我们回顾历史,面对历史大潮怎样才能把握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要以史为鉴,生动体现了古老文明的智慧。这一点,也将是即将举行的2020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特别关注讨论的一个主题。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陶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