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 本报记者 孟一 赵琳
当代儒学不能止步于书斋和象牙塔之中,应当充分发挥儒学的时代价值。在202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学者一致认为,儒学发展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高令印:
世界的“同”
将超越国家和地区间的“异”
高令印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实践价值。孔子是个言出躬行的人,他的言行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更应为后世所效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儒学于世道人心大有益处。
高令印说,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到今天,是朝着多元一体化的方向往前发展的。由许多地区的文明逐渐融合交流,构成为较大的文化体系,这是人类必须走的共同道路。当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突飞猛进,各国各方面交流频繁,各种错综复杂切不断的关系使大家结合在一起,谁也无法关起门来过日子。基于世界经济的广泛联接和人们的往来频繁,各国文明将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的“同”也将超越国家和地区间的“异”。
在世界几个文明区域中,中国文明的人本思想,中国文明中的整体性观念和主体性观念将被世界文明所吸取。中国文明中的诸如“有教无类”“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观念,有极大包容性,中国文明的思维方式,给世界文明提供范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冯静武:
中国之治讲求“多元一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脉,为中国之治提供了智慧启迪。冯静武认为,当下,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资源,发挥其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
冯静武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重民、爱民”思想,中国之治强调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正是继承和彰显了这样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责任、担当和讲求实践的“知行合一”,这也成就了中国人“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并最终汇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动力;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不但有自强的力量,还有兼容的气度和灵变的智慧,这种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境界,强调的就是和谐统一、以和为贵的道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中国之治正继承了中华文化“易道变化,革故鼎新”的思想,积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单纯:
“德法共治”从“心”而来
社会治理以什么原则进行?单纯认为,中国思想家寻找的答案以儒家思想为主,叫做“修齐治平”,以“仁义”为“德性”原则,以“礼乐”为治理形式,即孔子所谓的“德礼政刑”之治。中国人可以“正心”“尽性”而“平天下”,其中主要贯彻的社会治理原则就是儒家的“心性学”,其特点就是恪守“仁义”的德性原则。
其中,通过探索“德治”的心性学渊源,中国人还赋予了“心”生理学之外的丰富人文和政治含义,即良心,不忍人之心;再由不忍之心发展出“不忍人之政”,这就是“王道仁政”,它自然蕴含了对“霸道暴政”的批判。
单纯说,尽管不同时代的社会治理环境各有其特殊性,治国理政者个性有所差异,但受到人们认可的治理者都以不同的方式遵循着心性学基础上的“德治”。
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名誉教授李润和:
当下,“克己复礼”
的价值何在
和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儒家“克己复礼”的道德、伦理实践依然是确保和平的一个实践依据。
李润和说,当下,“克己复礼”的价值在于,如果人人都可以克服自私的欲望,扩充本性,就能维持很好的人际关系,就能建设安逸幸福生活的理想社会。而且,“礼”是随着社会和历史而变化,即具体的人根据现实的变化重新规定并实践的,所以“复礼”不仅意味着回归道德主体的“礼”的本质,还具有符合现实变化、实践社会规范的意义。换句话说,“复礼”不仅是在自己出生的社会中学习和自觉实践“礼”,而且还是体现“仁”的道德价值的伦理行为。
李润和认为,孔子之所以提及“克己复礼”,是因为社会成员在自发遵守礼时,不仅能为人的成熟作出贡献,还能增强成员对共同体的团结意识,消除社会不和,从而达到稳定。也就是说,儒家认为,在人的天生品德、才能、功能和作用等基础上,节制自己,尽到对他人的社会义务,才是社会稳定重要的动力。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陶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