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
做好三篇文章 迈向海洋强省
近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繁忙有序。(卢鹏 吴绍洋 报道)资料:陈晓婉 李振 制图:巩晓蕾
本报记者 陈晓婉 李振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山东依海而立,因海而兴,海岸线3500多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毗邻海域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发展寄予厚望。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同年6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持续做好“港口、产业、生态”三篇文章。海洋生产总值十年增长66.1%,达到1.49万亿元;海洋生物医药等6个产业增加值全国第一;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近4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92.3%,海洋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走出了“科技引领、陆海统筹、改革推动、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的海洋强省建设路径。
港口整合成效显着
10月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日照港码头一派繁忙景象:距地面40多米的远控岸桥从码头上精准地抓取集装箱,平稳放置在货船上;无人集卡驾驶室里空无一人,方向盘自动调整方向往来穿梭……
这里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无人集卡采用北斗导航,能够精准确定车辆位置。车身安装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确保车辆运行轨迹准确无误,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安全。”山东省港口集团日照港集发公司IT部经理徐冠男,指着地面上一道清晰的车轮印告诉记者。
港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沿海港口大省,山东的港口资源丰富且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山东紧紧扭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这一重点任务,大力推进一体化改革、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等举措,全面释放港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东营、滨州7个市的港口,握指成拳融为一家人,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港口不仅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之初,便启动了港口从装卸港向物流港、贸易港、金融港的转型升级。“山东港口原有各大港口的枢纽功能得到了重塑和增强,金融、贸易、航运、港产城融合等新业务迸发活力,更好地发挥港口在经济发展当中引领和带动的作用,成为全省经济澎湃发展的‘蓝色引擎’。”山东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霍高原说。今年上半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新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74.7%。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4亿吨,位居全国第一位。山东正以港口为支点,与世界各地一起共建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增进海洋福祉,共享蓝色空间。
海洋科技能力持续增强
在距离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约2公里的大海中,“耕海一号”海洋牧场如一朵“海上花”绽放在海面。
在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杨金铎的引导下,记者登上平台——3个直径40米的圆形网箱形成“花瓣”,每个网箱养殖体积约1万立方米;“花心”处设有多功能厅,游客可以在此垂钓休闲。“在这里,数字化发挥大作用。自动投饵机实现鱼类的自动投喂,水下的监测机器人则能够随时监测水下的环境,了解鱼儿的状态。”杨金铎说。平台上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基本满足日常用电需求,污水处理设备让生活污水零排放。
“中集利用在海工装备方面的优势,发展深海渔业装备的同时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目前,海洋牧场平台与光伏、风电协同的技术已经成熟。”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刘富祥介绍,在这里,一二三产业正在深度融合。
山东将现代海洋产业作为全省“十强”产业之一,全力推进海洋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产业链迈向全国价值链中高端。
“2021年,山东的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矿业6个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59个,超过全国总数的1/3。”山东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介绍。
现代海洋产业崛起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强劲支撑。山东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开放、协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健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部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大跨越。《2021年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显示,在全国11个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山东区域海洋创新指数位于全国第一梯次。
人海和谐美丽海洋加快构建
秋天是属于翅碱蓬的季节。10月的东营市垦利区的海边,红艳艳的翅碱蓬漫天铺展,不时会有海鸟穿梭其间。
“原来滩涂上翅碱蓬有所退化,滩涂裸露。现在从永丰河入海口一直向北到垦东咸水沟入海口,通过实施必要的潮沟疏通,开展微地形改造,补充翅碱蓬等本土植被种源,大大加快了滨海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进程。”垦利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李子军是这片海岸“变身秀”的见证者。
近年来,山东把海洋生态文明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以全面落实“湾长制”为平台,以坚决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为抓手,创新陆海综合治理机制,统筹推动陆源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2021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3%,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显着改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效果显现,整治修复滨海湿地4675公顷和岸线62.82公里,分别完成任务目标的123.0%、285.5%。黄河口、莱州湾、庙岛群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改善趋势,各类海洋保护区优良水质面积显着增加。
海岸绿起来,海洋生态好起来,海洋开始显露出“蓝碳”的巨大价值。今年5月,全国首单海洋碳汇指数保险在山东落地,荣成楮岛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威给100亩海草床上了保险。6月,在威海市文登区泽库镇和乳山市海阳所镇两片海域上,共计800亩牡蛎投保了全国首单渔业碳汇指数保险。
《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走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环境优美、海洋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海洋强省之路。乘着经略海洋的东风,山东正以海洋强省建设的实际成效,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贡献。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