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同时对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健康发展和全面繁荣,更好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服务,特制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1996-2000)规划要点》。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重在建设,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重点加强对“九五”期间与21世纪初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在继续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重视和提高基础研究,加快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九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显着成就。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对于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种实际问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对于学科建设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总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正处于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确定,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艰巨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严峻挑战,既要正确地解决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又要有效地抵制国际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为党和国家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设,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这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理论研究同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队伍建设、学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成效不够显着;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学术着作出版比较困难,研究条件和手段比较落后。进一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哲学社会科学在总体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是否正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如何,关系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的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努力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今后5年至下个世纪初的10年,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与此相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特别是“九五”期间和21世纪初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各学科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力争多出综合效益好的优秀研究成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深化、拓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历史和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继承、运用与发展。要深入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深入研究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这一理论在各个重要领域的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加强对国际国内新情况的研究,加强对新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以新的内容充实、丰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工作服务。
二、继续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各种重要问题的研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12个带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并阐明了正确处理这些新问题、新矛盾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共中央的《建议》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纲要》,提出了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提出了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继续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各方面的主要任务,并为保证完成这些任务作出了战略部署,确定了基本方针和重大政策。这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并指明了正确解决这些课题应遵循的方向。哲学社会科学要紧紧跟踪实践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揭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律,帮助人们增强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进跨世纪宏伟纲领的实现。
三、加强国际问题研究,为我国的国际战略、外交政策和对外开放提供科学依据。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深入研究国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跟踪研究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格局、新问题、新矛盾,深入研究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深入研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的“西化”、“分化”战略,深入研究国际领域“人权”问题的斗争,准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创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服务。
四、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加速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和跨科学综合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加速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是推进学科建设的需要,是进一步发展和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要在继续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掌握基本事实,积累新的知识,发现基本规律,创立新的学说,把各学科的基础研究提高到新水平。要充分重视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这个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以新方法、新角度开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是提高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正确处理应用对策研究同基础研究、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的关系,防止片面性。要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合研究,积极吸收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借鉴国外社会科学研究的有益成果和方法。
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九五”期间我国的哲学科学研究,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保证正确的研究方向。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才能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分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学习国外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必须发扬。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研究性质、研究对象和特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广泛开展有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课题研究。要努力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提供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到实践和群众中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到更高的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并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实际问题。要努力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倾向。
三、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重在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方针。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适应时代需要的精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内容和根据。哲学社会科学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发扬光大;同时,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为我所用。重在建设必须团结鼓劲,不搞无谓争论。
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全面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正确贯彻这个方针,要支持和鼓励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大胆探索,提倡不同观点和不同学术流派的自由讨论和争鸣,以促进学术研究的活跃和繁荣。对一些思想认识问题的慎重对待,具体分析,不要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正确贯彻这个方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思想僵化。对于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一定要旗帜鲜明,必须有理有据地进行批评;对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必须坚决抵制。对于不同学术观点,提供争论各方潜心研究,进行同志式的切磋讨论,共同提高。要团结、鼓励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绩,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各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提出各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以及重大课题和重点研究课题指南(见附件一、二)作为中长期研究计划。各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具有中长期的指导作用,用以指导制定“九五”期间各个年度的课题指南。
各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下: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以马克思主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广泛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重要实际问题和深层次理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关系的理论与邓小平、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关系的新认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新时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我国建国50年和改革开放20年来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以及剧变后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现状和发展前景;国外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前景。
党史·党建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理,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的党建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经验;在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政治、理论、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原苏联东欧共产党在党建设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关系史;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史;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外国和外国党的关系的历史经验;国外、港台有关中共党史论着的评析。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指导作用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层次性及相互关系;哲学与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互关系;东方哲学;西方哲学思潮的流变及其现代发展趋势;科学技术哲学,高新科学技术与两个文明建设;经济伦理、生态伦理、社会伦理,当代道德建设的重大问题及伦理学的其他新兴分支学科;现代逻辑和逻辑哲学;中国美学;美学基本理论。
经济学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为主攻方向,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多方面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邓小平关于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其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市场机制同宏观调控的结合,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各种经济成分合理配置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及其趋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规模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扩大开放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对外竞争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施,加快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控制人口,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经济领域的其他重要问题——抑制通货膨胀,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别悬殊,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运行和发展;部门经济学各学科的重要理论和应用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和最新发展,中外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特别是近现代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问题。
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权的基本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学,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坚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和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的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行政领导与决策,政府职能转变;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反腐倡廉;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我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理论,国外政治学理论及其最新发展的评析。
社会学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化和有关经济体制转轨的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条件为主要研究领域,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和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社会利益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结构变迁;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社会消费、人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与社会弱者的社会支持的研究;城乡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农村社区发展与城市化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研究;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党和政府关注、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
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和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法律问题;行政法的改革与完善;监督和廉政法制建设;中国人权的法律保障;刑法的改革与完善;有组织犯罪和新型经济犯罪;社会保障法研究;法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诉论法理论与实践;科技、教育、文化法律制度;“一国两制”的法律问题;法学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国际法;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建设。
国际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问题的基本理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当代世界各地区、各种类型国家的基本情况,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趋势、新矛盾,主要国家、周边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国际战略特别是对华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机遇、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的“西化”、“分化”战略,国际领域“人权”问题的斗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外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经济全球化、地区化和集团化,人口、环境、资源等全球性问题;国际问题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建设。
中国历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国内外中国史研究、研究是近现代中国史研究的状况及经验教训;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道路及特点,特别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台、港、澳史和祖国统一、“一国两制”;中国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革命和重要人物,近、现代史上对现实有较大影响的问题;区域史、民族关系史、基层社会史、城市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世界历史 20世纪世界历史巨变:社会主义兴起、发展的历史与苏联的兴亡和东欧的巨变,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和亚洲的崛起;重大历史课题的专题研究:上古、中古和近代社会形态转变研究,现代化历史过程研究,东西方历史比较研究,世界科技史、宗教史、文化史、民族和民族国家关系史研究;外国史学理论、史学史和史学流派研究。
考古学 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规律的考古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特别是史前时期的“产业革命”——农业的出现,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史前重要区域文化;历史时期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各历史时期的手工业、科学技术和宗教遗迹等专题研究。
民族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发展的规律;我国各少数民族现状和发展的调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各少数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宗教;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台湾的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和应取的对策;当代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作用、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周边国家的民族问题与跨界民族研究;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活动及我们维护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和祖国统一的对策;国际领域的民族问题和各国民族政策。
宗教学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宗教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学基础理论,近现代西方宗教研究方法;宗教同政治、社会、文化、伦理、哲学的交互影响;我国现有的主要宗教——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各派)、伊斯兰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的历史、现状、理论;台港澳的宗教;儒教、犹太教和各种新兴宗教;伊斯兰等重要宗教的世界性动向;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阐述宗教发展规律、介绍宗教知识;重要宗教经籍的整理与翻译;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破坏及我们的对策。
中国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艺美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内涵、特色、发展规律和文学事业的宏观管理;新时期各种文艺思潮、文学现象、文学创作实践及其发展趋势,繁荣严肃文学的对策;儿童文学及其理论;中国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传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各民族文学的贡献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20世纪中国文学(含台、港文学);中国文学艺术史;城市大众文学;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外国文学 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世界社会主义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20世纪外国文学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和成就;外国古典和现代、西方和东方的文学理论,主要国家断代文学史和重要文学思潮;文学与语言、哲学、宗教、文化等学科交叉研究;外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同中国文学的关系。
语言学 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汉语史(语音、词汇、语法)、近代汉语词汇语法、古今汉字沿革研究与整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现代汉语语言文学的应用与规范;双语与双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信息处理中的语言文学问题;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及有关问题;切合中国语言文学实际的语言学理论;外国语言。
新闻学与传播学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出版学;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条件下新闻舆论导向和新闻出版事业的宏观管理;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及其传播对我国的影响和我们的对策;我国新闻媒介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信息革命及其挑战和逐步缩小我国信息化建设差距的对策;全球信息网络化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信息服务发展战略与信息市场;图书、情报、文献、档案学的一体化研究,国外相关新兴学科;数据库、信息网络化建设,图书、情报、档案工作自动化、标准化与立法问题。
教育学 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心和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进一步深化、拓展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教育战线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内涵和保障机制;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基本框架和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探讨;我国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及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新中国建立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与基本经验;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思想和途径,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探讨;继续深化农村、城市、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特困地区农村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对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新时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鉴别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论。
艺术学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理论和以这个理论指导创作、表演实践问题;弘扬民族艺术优良传统,鉴别吸收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文艺创作、表演水平;继续搜集、抢救、整理各民族文艺资料,采用先进的音像手段,促进基础资料的科学化研究和管理。
军事学(略)
(责任编辑:秦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