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山东师范大学丁鼎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礼学通史》(批准号:09BZX031),2009年6月立项,最终成果为90万字的同名着作,2016年6月结项,结项等次为优秀(结项证书:20160922)。课题组成员:邓声国、郭善兵、张帅、潘斌。
一、课题的学术价值
中国素以“礼义之邦”着称于世;“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三礼”——《仪礼》、《礼记》和《周礼》是记载我国古“礼”的三部极其重要的典籍,是中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我国古代国家政治活动及民众社会生活的经典依据。把“三礼”作为研究对象的“三礼学”在我国古代也一直处于“显学”的地位。然而到了上个世纪初叶,随着我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现代社会制度的逐步建立,以及西方新文化的输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中国古代礼制不可避免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三礼”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观念的深刻作用和影响也已经成为了历史。此后,虽然许多学者以现代观点对传统礼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但无论是对“三礼”本身的研究还是对“三礼学术史”的研究都非常薄弱,这与“三礼”在我国古代社会和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发生过的重要影响是很不相称的。本课题组以《三礼学通史》为题,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对“三礼学术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清理和总结。本课题对于推动和深化对于我国经学史、学术思想史及古代社会的研究都有着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礼学”虽然在我国古代文化史和学术史上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学术界迄今尚无一部有关“三礼学术史”的通史性专着问世。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等其他儒家经典的学术史研究相比,有关“三礼学术史”的研究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很大差距。多年前,有关《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等经典的学术史通史着作就有多部问世,而关于“三礼学术史”研究迄今只见到吴万居《宋代三礼学研究》(台北国立编译馆,1999)、林存阳《清初三礼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和潘斌《二十世纪三礼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等三部“三礼学”断代学术史着作,而尚无一部有关“三礼学术史”的通史专着问世。本课题成果史无前例地对中国古代“三礼学术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总结和论述,是海内外第一部有关“三礼学学术史”的通史着作,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学术价值。
二、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将“三礼学学术史”置于历代社会文化和思想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和研究。在充分、全面、系统阅读、考察和掌握历代“三礼学”着作的基础上,对中国“三礼学”从先秦至清代末年的学术发展史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系统的总结。不仅简明、系统地勾勒出“三礼学”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而且还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三礼学”着述和“三礼学”专家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考察和论述,同时还考察、探讨了不同时代“三礼学”与社会思潮、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揭示了“三礼学”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本课题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三礼”研究为线索,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三礼学术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点礼学家及其相关着述进行了重点考察和探析。并探讨分析了各个时期“三礼学”史的不同特点。
三、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成果着意拓宽学术视野,丰富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兼采汉、宋,在运用传统的历史学、文献学研究方法之外,还尝试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视角来进行 “三礼学史”的研究工作。20世纪以来的“三礼”研究所取得的诸多突破,与新出土文献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武威汉简、郭店楚简、上博简和清华简的出土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三礼”研究的蓬勃开展,并使得“三礼”研究中一些聚讼不已的学术公案得到了解决。本课题的研究,借助于这些新出土文物和文献的研究成果,使“三礼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
责任编辑:作者: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