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返回首页

        戚建波:“春晚歌王”的家国情怀

          

            □ 本报记者 彭辉  

          ◆ 个人介绍 戚建波,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威海市政协副主席,威海一中副校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作曲。十余首作品入选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二十余首作品入选央视春晚。代表作品:《常回家看看》《父亲》《母亲》《儿行千里》《亲吻祖国》《回报祖国》《红旗颂》《祖国万岁》《咱老百姓》《老百姓的爱》《开门红》《好运来》《欢天喜地》《欢聚一堂》《中国娃》《好男儿就是要当兵》《中华好儿孙》《好人就在身边》等。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央统战部“党外优秀知识分子”、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虽然很多人没有见过他的面容,但由他作曲的22首歌曲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是名副其实的“春晚歌王”;虽然很多人没有领略过他的歌喉,但他的许多作品唱火了神州大地,是当之无愧的“百姓歌者”。他就是戚建波,一位土生土长的威海汉子。

          在威高广场8楼戚建波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他时,看到整洁的案头正放着一张A4纸,上面已经写了一段曲子。从工作室临海的窗口望出去,威海湾尽收眼底,刘公岛近在咫尺,正如同他的歌里表现出的家国情怀:有轻风拂过海湾一样的温情脉脉,又有海岛上惊涛拍岸激起的壮志豪情。

          “我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益友,

          离不开胶东这方热土”

          “我是学师范教育的,没有受过专门的作曲训练,能走上歌曲创作的道路,离不开一帮良师益友,也离不开胶东这方热土。”谦逊的戚建波一开口,就把“调子”起得很低。 

          1959年,戚建波出生在威海神道口村。小时候,每年威海下乡支农的文化干部都住在戚建波家中,晚上大家都搬出“家什”,一阵吹拉弹唱,常常让戚建波看得入迷。放学后,他就缠着那些文化干部们学京胡、板胡、三弦,没几天,就拉得有模有样。也就在那时,他认识了启蒙老师——在文化馆工作的邹树君。恩师的鼓励,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戚建波在1977年考上了蓬莱师范学校的音乐班。

          “那时的我,就像刚学会游泳的毛头小子,一头扎进了音乐的海洋。”戚建波上师范期间,全班几十名学生只有7台手风琴,而班里的琴常常不翼而飞——他总是偷偷把琴带出学校,找到偏远的地方自己加练。

          毕业后不久,戚建波就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威海一中执教。工作之余,他就陪邹树君老师到工厂、农村、部队、机关等单位排练演出。在此期间,他开始尝试创作。1981年,他在《儿童歌声》上发表了第一个作品《老师的目光》,从那时开始,他的创作热情越来越高涨。

          当时的威海隶属烟台地区。每逢烟台有文艺会演,戚建波必定参加,而且必定有作品获奖。记得有一次奖品是“北极星”牌闹钟,一个奖发一个闹钟,他一下子拿到了12只闹钟。1984年,年轻的戚建波被推荐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1990年,恩师邹树君为戚建波开了一场个人作品音乐会。1991年,他创作的《刘公岛》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未来词曲作家、演唱家”大赛作曲金奖——一颗作曲界的新星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威海冉冉升起。

          “我没有严格的创作计划,

          但生活的触动让我放不下笔”

          从事作曲创作30多年,有800多首歌曲问世,戚建波称得上是高产作曲家,但当问起他的近期创作计划时,他的回答坦诚而又率性:“我没有什么创作计划,但当我觉得某一种情感酝酿已久或是有一种感觉不吐不快时,一定会第一时间进入创作状态。”

          有一段时间,“老人倒了扶不扶”这一话题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这也让戚建波感到非常困惑。尊老爱幼、见义勇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必须要做点什么了,他马上与常年合作的词作者车行联系,以最快的时间拿出了《好人就在身边》这首歌。“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牵牵手,旅途就有伴侣;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帮帮忙,生活就少了风雨……”这首歌如同一缕清风,吹散了人们心头的雾霾,让人们又发现了生活的美好。

          《儿行千里》也是一首无意偶得的佳作。“当时与一帮朋友吃饭,聊天的时候大家无意中聊到‘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个话题。朋友们谈到,出差时母亲对自己分外牵挂,每次出门前都作精心的准备,回到家里时母亲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次聚会激发了戚建波的创作灵感,还是与车行合作,很短的时间就拿出了这首歌。“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当动人的旋律响起,听众的泪水已在眼眶中打转。

          戚建波的创作没有“苦吟”之累,许多曲调几乎就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那首几乎人人都能哼唱的《常回家看看》,就是戚建波看到歌词后,只用十多分钟就哼出来的。“我创作时,下在歌词上的功夫是最久的,只有把歌词掰开揉碎了,完全领会到歌词的意境时,谱曲才会顺利。”戚建波说。

          “为亲情、为真善美而歌,

          是我永恒的追求”

          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戚建波非常感谢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对抓精品的不懈追求。“《中国娃》是我第一首登上春晚舞台的歌曲,也是第一首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如果没有全国上下抓作品抓精品搭建的舞台,我也许到今天也是默默无闻。”

          谈起如今流行的“口水歌”和“神曲”,戚建波持宽容态度,因为这些歌曲体现了文艺的娱乐功能。“多年的创作经历,给我贴上了‘亲情’,‘真情’的标签,我也乐于在表现真善美的创作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要我去追求娱乐化的效果也是不现实的。”戚建波说,“虽然很多人听我的歌流下了眼泪,但你从我的歌里看不到苦,能感受到的都是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成名后的戚建波仍然定居在威海,他离不开这块生他养他的热土。戚建波说:“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虽然城市大,但都有‘电影圈’、‘文艺圈’这样的小圈子,我在这样的圈子里生活,接触的东西反而少了;而威海这样的城市,没有这圈那圈的,交的朋友是社会各个阶层的,接触到的是整个社会,在这个‘大圈子’里,创作的思路更广了。”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