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他是老宋,
泰山脚下的一名邮递员;他们是一群消防员,驻守在岱宗之巅。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首铿锵亦温暖的歌
……
一封信、一杯水、一碗面 他们的缘分始于26年前。
那会儿,老宋还是小宋,刚成为泰山邮路上的邮递员,每周二、四、六徒步登泰山、送邮件;那一年,泰山消防救援站成立,第一批队员上山,借住在后山北天门的空军雷达站,开始对这座大山的忠诚守护。
那时,通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沟通主要靠写信,小宋的邮包里开始有送到消防救援站的信。他们在山顶相逢。
消防救援站的队员给亲友写信,认认真真地贴邮票。小宋告诉他们,根据规定,义务兵不用贴邮票,但下次再去收件时,有些信封上仍然端端正正地贴着邮票。
上山的时候,小宋会自带煎饼和水,偶尔也会从消防救援站续水。别人或许不知道,但小宋清楚,那热气腾腾的水原来可能是一捧雪。
山上原来没有自来水,消防救援站的队员们每天都要到四五里外的山泉挑水,在长达半年的冬季里,更是要破冰取水。冬夏两季,山上雾气弥漫,难得有个晴天,朦胧看见远处一个挑担子的人,一时间分不清楚是挑山工还是消防救援站的队员。队员们都盼着下雪,因为可以化雪为水。但他们又怕下雪,下了大雪,补给送不上来,只能吃咸菜、啃干馒头。到后来,馒头冻成冰疙瘩,鸡蛋也冻成了硬硬的乒乓球······
消防救援站里的荣誉室放着一根扁担,中间略弯,两钩生锈,是消防救援站用过的第一根扁担,数不清曾被扛在多少队员的肩膀上。队员们用年轻的肩膀挑起在海拔1500余米处的山岳生活,更扛起了18万亩山林、26处古建筑群、58座寺庙、42家社会单位的防火、灭火工作和消防救援任务!
队员们组成“消防巡查服务队”,从晨曦微露到满天繁星,从春暖花开到冰天雪地,对每一座庙宇、每一段盘道、每一条林区防火线和数以万计的往来游客进行全天候、无缝隙巡查服务,检查用火用电,宣传消防知识,开展防火培训,劝阻游客吸烟,每人每年要走2000多公里山路,确保了泰山连续26年未发生古建筑火灾。
有一回,山上下大雪,小宋走到南天门时已看不清台阶,眼睫毛上挂着冰的他还想继续送信,却被消防救援站的队员拦住了。
太危险了!
队员们邀请他到驻地,给他下了碗热面条,那种温暖熨帖,从胃里一直升腾到心里,小宋一直记到了今天。等到队员们清扫完积雪,才送他继续前行送信。
小宋说,泰山消防救援站在山顶为人民群众服务,“那一刻,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他们的服务对象。他们就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
一双铁脚、一副肩膀、一双慧眼 “千年古道,九曲十八弯。”看着,挺美;走着,真累!
这里是泰山消防救援站的“练兵场”,也是他们的“作战区”。1630级台阶,最窄处放不下一只脚,他们每周都要负重20多公斤,上下往返跑3次。当然,有任务除外。一旦出现警情,一晚上往返三五次也不在话下。
作为华东地区驻勤海拔最高的消防救援站,因地势原因这里不能配备消防车及其他大型救援设备,出警全靠徒步,救援全靠手抬肩扛。用岱顶派出所所长钱占东的话说,就是“出警没有车,全靠两只脚(jue);能跑又能爬,都是蜘蛛侠”。
他们有多能跑呢?去年12月入站的马庆丰,刚开始从红门跑到南天门用时80分钟,如今用不了70分钟,而游客一般要走三四个小时。这期间,他还有余力观察有没有游客吸烟、乱丢烟蒂等情况。
盘道蜿蜒,崖壁如削,他们知道,只有练得铮铮铁骨、慧眼如炬,才能为遇险者赢得更多生机,才能将风险消除于萌芽之态。正如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李令政所说:“我可能快上5分钟,这条命就救过来了。能抢一分钟是一分钟。”
李令政说,“最多的一天,我们出警了12次”。其中,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2017年8月11日,从傍晚5点到次日凌晨5点,他和战友们抬着担架,在南天门和中天门间往返了5次,跨过两万多级台阶。这是多大的强度?走过泰山十八盘的人都懂。
他们没顾上吃晚饭,抬到第三次的时候,体力已经达到极限,腿开始发软。但即使腿软打弯,都会本能地举起担架。抬担架是进站训练的第一课,已刻进潜意识、融进了身体记忆。
有一次,队员们雪后悬崖救人,崖下积雪覆盖,乱石密布,荆棘丛生,队员们用身体压住荆棘,开辟出一条通道;途经陡峭乱石,游客不敢前行,队员伸脚当作垫脚石,让游客踩着经过······
没有谁生来自带铠甲,但责任和担当、信仰和信念,让他们不言苦累、无惧痛难,真正做到了无坚不摧!
救援的情景小宋见过很多。在泰山十八盘,一位游客突发心脏病,四五个消防队员接连给其做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待游客稍微稳定,又用担架将其抬下山。这时,小宋一般不会跟队员们打招呼,看他们抬着担架步履匆匆,他也会抢先侧身、帮忙指挥游客提前让出道来。
26年,小宋变成了老宋,泰山消防救援站也从雷达站搬到了现驻地——南天门附近原废弃的电影院,队员也换了一批又一批。
他和他们坚守着。他保障着邮路畅通,他们守卫着岱顶和万千游客的安全!他的邮包里背着驻山工作者的期待,他们的担架上抬着生命的重量!
一种选择、一份担当、一直坚守 翻过11座山头的千里追踪,往返数万级台阶的一夜无眠,穿越皑皑白雪的生死鏖战······26年来,泰山消防救援站用双肩和双腿完成3300余场救援,救助群众3300余人,从生死一线救回了600余条生命。
这些,泰山消防救援站荣誉室里的锦旗是见证,800余封感谢信是见证,老宋亦是见证。
平常,队员们救援回程遇到老宋会帮他背会儿邮包,老宋亦会帮他们取包裹汇款、捎些生活用品之类,其中最常捎的是药品。常年攀爬、驻地湿冷,时间久了,消防队员们的腰腿都不太好。李令政右腿的半月板已经摘除了。
“誓言如山,尽责至善”,他们用行动证明!
他们创新打造出了岱顶“15分钟火灾扑救圈”,建立起了集空中侦察、精准阻击、多点联动“三位一体”的山林灭火救援作战新模式;他们创新摸索出的水泵串联供水上山、风力灭火机协同作战等山林火灾灭火战法,在多次跨区域增援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们探索创造的“章鱼”锚点固定、轨道组合救援等一大批山岳救援操法,被全国的兄弟单位借鉴推广。
他们设立了“消防便民服务站”,配置了急救药箱、饮水机、手机充电桩、旅游引导手册等。天冷的时候,游客可以在这里喝上一杯热水;手机没电的时候,群众可以在这里临时充电;需要急救药物的时候,伤者可以在这里得到及时的初步治疗······26年来,服务站累计为群众做好事6万余件,捐款15万余元。
他们不仅会心肺复苏,能初步处理伤口,会夹板固定伤处,还会在风雪天出警时拿件大衣细心地盖在伤者身上。
队员孙明,虽仅有初中文化,却在这里成长为优秀的山岳救援专家;李令政等多名队员军校毕业后又回到这里继续守护;“00后”队员赵义龙慕名而来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
这是坚定的选择,这是青春的担当,这是不变的坚守!这是属于泰山消防救援站的精神劲儿!
一批又一批消防员赓续这种精神,上山后首先“访一位挑夫、走一段盘道、看一棵青松、参观一次荣誉室”,然后把自己变成一棵青松,扎根山顶、挺立山头。
26年,老宋磨烂了230多双鞋,每年投送邮件上万,投递准确率100%,成为全国劳动模范;26年,泰山消防救援站“站”成“‘十八盘’两侧的扶手”,让游客险时有抓手、累了有依靠,荣膺“泰山卫士”,获授“齐鲁时代楷模”。
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老宋不必再自带煎饼,能在山上吃顿热乎饭,还能坐索道下山;泰山消防救援站有了蓄水池、除湿机、烘干房,还有了图书室。他们感激组织的关怀,却不曾想过,这国泰民安、幸福祥和里亦有他们的功劳!
他,老宋,名叫宋现生;他们,泰山消防救援站驻守的18位指战员。
老宋和一批又一批的指战员,并不能都互相准确地叫出对方的名字。但他认得他们的衣服,他们亦认得他的邮包。
他和他们,都是泰山之巅最好看的风景。(吕红霞)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